“天下一個隗,出自蘆子水”說的是但凡姓“隗”的人其祖籍定是蘆子水村的。筆者退休前做北京農村工作,早也聽說過此說法,因此跑農村時遇到姓隗的總要打聽其祖籍,確實都是蘆子水村的。
蘆子水村位于北京房山區蒲洼鄉,是一個深山老村,其建村最早也應在明代之前。嘉靖二十九年(1550年)此村出了一位明將大將軍“隗朝水”(隗氏六代),其率兵擊退蒙古土默特部首領俺答汗所率韃靼兵的進犯(庚戌之變),后加官進爵,隗朝水去世后其子(隗氏七代)“隗仲倉”于嘉靖四十二年(1563年)五月十三日立起墓碑記載了此事,并在碑陰鐫刻了隗氏的先祖和族系孫輩共九代。由于后來隗朝水為奸相嚴嵩誣陷,隗朝水被罷官為民,加上日久年長碑文見殘,于是在民國二年(1913年)將明代老碑重刻,另外又在碑陰加排了隗姓下九代,碑陰總共為隗姓十八代祖先,F在明碑僅剩碑座,民國老碑尤在(民國碑為第三次文物普查不可移動登記文物)。
為了弘揚隗氏文化,2009年在隗家老墳邊上創建了隗氏文化園,立了隗氏烈士紀念碑、隗氏名人烈士塑像和隗氏祠堂等,為世界上的隗氏尋根祭祖搭建了一個平臺。
民國老碑碑文如下 :
碑額:隗家老墳
碑文:重立碑碣記
混沌初開,乾坤始奠,黃帝書埜分洲得百里之國,禹定山川之高矹,荊、豫、雍、梁、冀、兗、青、徐、揚,分為各省府州縣,百世不能改也。近房山縣十渡里蘆子水之地,原有古丘一座,蓋為上世唐虞夏商周傳至明世。嘉靖二十九年韃寇如林,逞動干戈起反,人而無敵。又起,山后蘆子水黎民隗朝水統領兵卒前去征伐,將韃寇征退,然后歸而封官加職。身榮亦是祖積宗修陰隲之善事,后代子孫,得其官位,光前裕后,顯達揚名,自有生民追來莫不尊親。至到四十二年歲次癸卯(筆者注:應為癸亥)五月十三日,隗朝水男隗仲倉立起碑碣,分明墓田四至:東至大嶺、南至坎、西至大嶺、北至墳口大道,四至分明,至到此處永為墳塋地基。
又排下宗代,上有高曾祖父,下有子孫元曾。自高祖隗支全、自隗進用乃為九族人倫之大,奈歷年深久矣,昔時故祖已沒盡,被風災將碑傷殘所壞,后代又恐失之無傳,故筆之于書,下又重立碑刻。名自始祖隗進用,又排下九代,共計一十八代,不謂后世失禮之甚者也。命古流芳追前人之因果,千秋不朽又有后世之觀瞻。建自明世傳至當時,數百余年至今無廢,每年清明佳節,吊牲祭掃紛然追遠,常懷一片心誠矣。
房邑經理人:隗甫利隗甫升隗甫通 隗甫材
北尚樂村:鐵筆先生宋富春
東 村:隗有溫書淡文
中華民國二年五月初九日 蘆子水村隗戶族人等重立
碑陰,十八代先祖:
頭 代: 隗支全
二 代: 隗士成 (注:以下人名不附,謹將輩分排字附上)
三 代: “小”字輩
四 代: “達”字輩
五 代: “元”字輩
六 代: “朝”字輩
七 代: “仲”字輩
八 代: “世”字輩
九 代: “進”字輩
十 代: “文”字輩
十一代: “迎”字輩
十二代: “守”字輩
十三代: “廷”字輩
十四代: “成”字輩
十五代: “斈”字輩
十六代: “榮”字輩
十七代: “秉”字輩
十八代: “甫”字輩
十八代從小至大順序為:耳、云、仍、晜、來、玄、曾、孫、子、(自己)、父、祖、曾、高、天、烈、太、遠、鼻。
華夏隗氏銘園
隗氏英烈紀念碑
隗氏“族徽”和隗氏“族歌”,可惜“族徽”旗幟沒有懸掛
隗氏家族烈士、名人塑像
隗氏墓園
民國“隗家老碑”(左側)和明代石碑碑座
老碑碑陽
碑額篆書:隗家老墳